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流行病学及预防]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澡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猩红热病人要严格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者,可预防性用青霉青G40~80万u/日,3~4天.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个别可持续1月.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蹲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眼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诊断主要依据]:
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莓样舌及脱屑.
②B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还可参考接触史及白细胞升高的变化来判断.本病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治法]:解毒利咽,养阴凉血
连翘10 金银花10 板蓝根9 射干5 桔梗9 生地9 大青叶8
丹皮6 芦根10 石斛8 玉竹10 白术10 黄芪12 薏苡仁15
温馨提示:
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感染而引起。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