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主要见于初生婴儿,指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故曰夜啼。引起小儿夜啼的原因首先是居住环境的不适,如室内温度过高,尿布浸湿,光线过强,睡眠环境不安静,饥饿或食乳过多等等。祖国医学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小儿的某些内在因素也可引起夜啼。一、虚寒型夜啼本型多见于先天不足的小儿,症状可见体弱多病,面色青白,四肢发凉,食欲差,哭声低微,哭时无泪,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清长,治宜补益脾肾,中药可选六味地黄丸,每服1/4丸,日服两次,温开水化汁送服。二、肝热或受惊夜啼本型主要症状有面色发红,鼻周发青,入睡后惊动易醒,醒后啼哭不止,治疗原则应以镇惊安神为主,用药可选琥珀抱龙丸,每服半丸,日服两次,温开水化汁送服。三、心火上炎型夜啼本型症状可见小儿面红、身热,白天烦躁不安,夜间啼哭不止,哭声大,泪多,眼屎多,小便黄。治疗应清泻心火,用药选导赤丸,每服1/3丸,日服两次,温开水化汁送服;或用灯心草1.5克,淡竹叶6克煎汤送服。四、缺钙夜啼本型常见小儿肢体软弱,筋骨不固,囟门不闭,头发稀疏萎黄,伴烦躁,发育迟缓等症状,治则以补肾丸,每服5~10粒,日服两次,温开水化汁送服(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