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我儿子出生一个星期之后皮肤就变得红红硬硬的,体温还特别低。我赶紧抱着孩子到医院看了,说是新生儿硬肿症,立刻就送去复温了。
希望得到的帮助:新生儿硬肿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情分析: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容易散热,综色脂肪是新生儿体内特有的组织,它的代谢是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中急需产热时的主要能量来源,而饥饿时的能量来源是白色脂肪,如小儿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散热过多,棕色脂肪容易耗尽,体温即会下降,新生儿严重感染时体温也会不升,这些情况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变硬,同时低温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易发生水肿,结果产生硬肿。
指导意见:
喂养应按病儿吸吮力来进行,吸吮力弱者用滴管喂养,必要时鼻饲。喂饲忌过速或过量,如面色改变或发绀时立即停止喂饲。每次喂饲后须观察20~30min,以防呕吐呛奶而窒息。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综合征,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常伴低体温,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
低体温对人体影响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
①低体温时周围循环阻力下降,血液淤滞,组织缺氧。中心血循环量则减少,心率减慢,尿量减少。在复温过程中血循环量增加,如尿量不随之增加,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甚至发生肺水肿和肺出血;
②低体温时呼吸减慢,有时呼吸暂停,易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又由于营养进入量不足,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重型硬肿症酸中毒也较重;
③低体温时糖代谢不完善,病初起可能出现高血糖,但由于糖消耗增高,继而发生低血糖;
④低体温时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减少,肝素样物质也减少。种种原因都可引起凝血障碍,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时由于休克更易发生DIC。
新生儿硬肿症的出现与下面的因素有关:
1.周围循环阻力:
低体温时周围循环阻力下降,血液淤滞,组织缺氧,中心血循环量则减少,心率减慢,尿量减少,在复温过程中血循环量增加,如尿量不随之增加,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甚至发生肺水肿和肺出血。
2.红细胞:
低体温时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减少,肝素样物质也减少,种种原因都可引起凝血障碍,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时由于休克更易发生DIC。
3.呼吸:
低体温时呼吸减慢,有时呼吸暂停,易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又由于营养进入量不足,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重型硬肿症酸中毒也较重。
4.糖代谢:
低体温时糖代谢不完善,病初起可能出现高血糖,但由于糖消耗增高,继而发生低血糖。
以上是对“新生儿硬肿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种寒冷综合征,发生于新生儿出生7-10天内,主要是新生儿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故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多见于重症感染、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严重低体温、硬肿症者可继发肺出血、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死。为了预防这种情况,要注意下面几点:
1、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
2、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
3、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
4、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
5、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发生硬肿症。
病情分析:
新生儿出生前生活在温暖、充满羊水的子宫环境下,环境温度为37.2℃-37.7℃,使新生儿体温很容易保持在恒定状态。出生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再加上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皮肤毛细血管丰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较容易散热。这些特点使新生儿出生时从一个温暖的环境进入到较冷的、温度低的外界环境,如保暖不好,就会散失很多热量,严重时出现低体温(体温〈35.5℃)而发生新生儿硬肿症。
另一方面,由于体内的热量主要消耗在抵御寒冷上,会妨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体重的增长。早产儿由于脂肪量少,产热贮备力差,有严重感染、窒息的新生儿由于脂肪产热过程受抑,而更容易发生硬肿症。
指导意见:
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低体温的重要措施,目前多主张快速复温法。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