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医生您好!现在好多地方正在流行儿童手足口病,应如何有效预防??谢谢!!!!!!
你好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于肠病毒的一种.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夏天和初秋.一、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3、易感人群:幼儿多发,小于3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拌咽痛.发热一至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一至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与臀部.5、手足口病预防措施:1、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2、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3、对被污染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4、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5、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6、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文章连载之2:最近是幼儿手足口病的多发季节,请各位家长留意、注意预防,以下是有关手足口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面得此病名.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儿幼发病率最高.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浒.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站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按时工作对患儿预后至关重要.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本人辨证治疗本病多例,效果不错.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恢复期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米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间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这一点对幼托机构来讲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造宜.
温馨提示:
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