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问题描述:20天前我因为鼻炎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我大约9天前开始用罗红霉素和甲硝唑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至今一直没停药.并且期间夜在使用龙胆泻肝丸和治疗鼻炎的中药,4天前耳朵蒙蒙的感觉和耳鸣已消除.但昨天开始夜里耳朵出现嗡嗡的感觉,今天出现粘液被拉开的“喀嘣,喀嘣”的声音,并伴有嗡嗡声,请问我这种状态算是中耳炎被治愈了吗?我是否要继续坚持用药,这种嗡嗡的感觉什么时间能够消除.谢谢
分泌性中耳炎应怎样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1)改善中耳通气:首先,宜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畅。可用1%麻黄素滴鼻,或用1%麻黄素与0.5%可的松喷雾至鼻咽部,每日3~4次;亦可在急性上呼吸道炎症控制后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吹张法或导管吹张法进行咽鼓管吹张;或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喷入强的松龙等类固醇激素药液,以减轻局部水肿。(2)清除中耳积液:①穿刺抽液:一般用7号长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后下方或前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针抽吸积液;或于抽液后注入地塞米松。②鼓膜切开术:若积液粘稠,抽液无效者可做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后,吸尽鼓室内积液;积液粘稠者,可用透明质酸酶1000单位溶于1ml生理盐水中注入鼓室。③鼓室置管术:如经抽液或注入酶制剂、激素等无效,可做鼓膜置管术,经鼓膜留置通气管,但2岁以下儿童慎用。此外,红外线及短波透热治疗可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积液吸收。(3)祛除病因:应积极治疗鼻咽及鼻腔疾病,特别是腺样体肥大者,可切除腺样体。在急性期,可选择红霉素0.25g,每日3次,口服;氨苄青霉素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以控制感染。加入地塞米松或强的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疗效果更好。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属“风聋”、“耳胀耳闭”、“耳胀痛”、“耳痹”的范畴。其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其辨证施治的要点是:(1)风邪滞窍:感冒之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或见液平面。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治宜疏风散邪,行气宣痞。方用银翘散合通气散:金银花20g,连翘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叶10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芦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苍耳子各10g;耳胀闭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内有积液者,可加木通、泽泻各10g。若为风寒雍遏肺经,全身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耳内闷胀,听力下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宣肺散寒通窍。方用三拗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麻黄10g,杏仁10g,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薄荷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水煎内服。(2)痰湿聚耳:耳内胀闷闭塞感较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检查见鼓膜有弧形水平线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头重头晕,倦怠乏力,口淡腹满;舌淡苔腻,脉濡或滑。宜健脾升清,利湿通窍。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泽泻15g,石菖蒲10g,车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内服。(3)气血瘀络:耳内有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渐起,日久不愈。鼓膜内陷明显,或有增厚,钙质沉着,粘连萎缩;舌质暗红,脉涩。治宜活血通络,聪耳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12g,地龙12g,黄精15g,葛根15g,丝瓜络15g,路路通15g。若兼有头晕,腰膝酸软,为肾精虚弱,可加用六味地黄丸或耳聋左慈丸,内服。
温馨提示:
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