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散在皮疹或疱疹,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饮食上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小儿手足口病的表现:
1. 皮疹:手、足、口、臀等部位可见散在的斑丘疹、疱疹,疱壁较厚、疱液较少,周围有红晕,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2. 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体温可超过38.5℃,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惊厥。
3. 其他症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2.小儿手足口病的建议
1.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适当休息,多饮水。
2. 药物治疗:针对发热,体温在38.5℃及以上,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对于口腔疼痛明显者,可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等缓解症状;若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3.小儿手足口病的饮食:
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米粥、面条、牛奶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过硬的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有助于身体恢复。
小儿手足口病具有一定自限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患病期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及心率增快等表现,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