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其表现多样,治疗方式也有多种选择。
一、脱肛的表现:
1. 早期表现: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脱出物一般较小,质地柔软,表面为黏膜,呈淡红色,不出血,仅有排便时的坠胀感。
2. 中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增大,便后需用手推回肛门内,常伴有排便不尽感和下坠感,行走、咳嗽、用力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也可能脱出。
3. 晚期表现:严重时,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脱出物不能回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出现肿胀、疼痛,甚至发生嵌顿、坏死,表面可有溃疡、出血,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还可能伴有便秘、腹泻等排便异常情况。
2.脱肛的治疗方式:
1. 一般治疗:适用于婴幼儿或症状较轻者。包括纠正便秘、避免用力排便,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将脱出物复位,同时可配合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2. 药物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或直肠周围间隙,使黏膜与肌层、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常用药物有消痔灵注射液等。
3.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如直肠悬吊固定术,通过手术将直肠固定在周围组织上,防止脱垂;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切除多余的脱垂肠段。
治疗脱肛后,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防止腹压增加。饮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若出现异常情况,如再次脱出、疼痛加剧等,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