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等,治疗以抗生素为主。
一、猩红热症状:
1. 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2. 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面可有脓性渗出物。
3. 皮疹:在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特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在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部位,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为帕氏线。面部潮红,口周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
4. 杨梅舌:病初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隆起,称为杨梅舌。
5. 脱屑:皮疹消退后开始出现脱屑,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皮疹多、密处脱屑明显,可呈片状脱皮,手足可呈大片状脱皮。
2.猩红热建议
1.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吃清淡易消化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温盐水漱口。
2. 抗生素治疗: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一般用药24小时后可退热,皮疹消退。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
3. 对症治疗:若患者出现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有明显咽痛者,可给予含片或雾化吸入等缓解症状。
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按时足量用药,确保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并发症发生。治疗后需按要求复诊,以便医生了解恢复情况。同时,患者在疾病急性期应进行隔离,避免传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