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治不好主要与病毒特性、发病机制、病毒侵入部位、人体免疫系统反应、治疗时机等有关。
1. 病毒特性: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它具有很强的嗜神经性,一旦侵入人体,就会迅速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这种病毒在细胞内的生存方式较为特殊,它能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部分监测,常规的抗病毒药物很难对其发挥有效的抑制作用,使得病毒在体内不断扩散。
2. 发病机制: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小量增殖,而后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当病毒到达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病毒在脑内大量复制后,会沿传出神经扩散至全身,导致各器官功能严重受损,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且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3. 病毒侵入部位:如果病毒侵入部位靠近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到达脑部的时间就会更短,发病速度更快,留给治疗的时间极为有限。比如头面部被咬伤感染狂犬病病毒,发病通常比四肢部位咬伤要快得多,病情也更严重,治疗难度加大。
4. 人体免疫系统反应:狂犬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虽然会启动免疫反应,但病毒在神经系统内的特殊生存环境,使得免疫系统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而且在发病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可能会导致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加重病情。
5. 治疗时机: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旦发病,病程进展迅速。等到出现典型症状如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此时病毒已经对神经系统造成了严重且难以逆转的损害,治疗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对狂犬病的预防。尽量避免接触来历不明的动物,特别是流浪动物。若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和狂犬病疫苗接种,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以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