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出血的原因有痔疮、肛裂、肠道炎症、肠道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
1. 痔疮:是常见原因,尤其是内痔。当排便时,干结的粪便易擦破痔静脉丛,导致出血。血色鲜红,通常在排便后滴出,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一般不伴有疼痛,仅在痔核脱出嵌顿时才会疼痛。
2. 肛裂:多因长期便秘,排便时用力过猛,使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排便时会有剧烈疼痛,便后疼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同时伴有少量鲜血,通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血迹。
3. 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侵袭肠道黏膜,使其糜烂、溃疡,从而引发出血。便血常伴有腹痛、腹泻、黏液便等症状,病情反复。
4. 肠道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肿瘤生长过程中,表面组织破溃会导致出血。早期可能仅为少量便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5.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这类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全身出血倾向,肠道也可能出现出血,除便血外,还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症状。
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和腹泻。一旦出现拉出血的情况,不要自行判断用药,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