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出血且有点疼可能是由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直肠息肉、直肠癌等原因引起。
1. 痔疮:是常见原因。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在排便时可能因摩擦导致出血,一般为便后滴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通常不疼,但如果发生嵌顿会疼痛剧烈。外痔多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会有瘙痒,若形成血栓则疼痛明显,还可见肛门处暗紫色肿物。
2. 肛裂:多因长期便秘、粪便干结等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典型症状是排便时疼痛、便血,疼痛呈周期性,即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缓解,随后因肛门括约肌收缩再次剧痛。便血一般量不多,多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血迹。
3. 肛周脓肿:主要由肛腺感染引起。初期表现为肛周持续性跳动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后可有波动感,破溃后会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也可能伴有少量血液。
4. 直肠息肉: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较大的息肉在排便时可能脱出肛门外,受到摩擦后会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颜色鲜红,有时还可伴有黏液。
5. 直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还可能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以及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出现屁股出血且疼痛的情况,不要自行盲目用药。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接受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