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受损的原因有感染、免疫系统疾病、代谢紊乱、药物或毒物损伤、遗传因素等。
1. 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可能会累及肾小球,影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比如链球菌感染后可能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也可能导致肾小球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进而造成损伤。
2. 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累及肾小球。像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与自身组织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发炎症和损伤。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也可能通过类似机制影响肾小球。
3. 代谢紊乱:长期的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会对肾小球造成损害。高血糖状态下,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内压力升高,同时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损害肾小球细胞。高血脂则会导致脂质在肾小球沉积,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肾小球结构。
4. 药物或毒物损伤: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若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对肾小球产生毒性作用。接触重金属、有机溶剂等毒物,也会损害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5. 遗传因素:一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异常。例如遗传性肾炎,由基因突变引起,患者肾小球基底膜发育缺陷,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滥用药物。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体检,监测肾功能,以便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降低肾小球受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