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出血的症状有便血、腹痛、黑便、呕血、发热等。
1. 便血:肠道出血时,血液可随粪便排出体外,便血的颜色和性状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而异。若出血部位靠近肛门,血液多为鲜红色,可呈滴血、喷射状或与粪便混合;若出血部位较高,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呈暗红色或黑色。
2. 腹痛:部分肠道出血患者会伴有腹痛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疼痛部位多与病变部位相关。炎症或溃疡导致的出血,腹痛可能较为持续;血管病变引起的出血,腹痛可能突然发作且较剧烈。
3. 黑便:当肠道出血量较少且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作用后,会使粪便颜色变黑,质地变得黏稠发亮,如同柏油样,这就是黑便。通常提示上消化道或小肠上段出血。
4. 呕血:若肠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内,经口腔呕出,就会出现呕血症状。一般表明出血部位较高,如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部位与肠道相连处出血。
5. 发热:肠道出血后,机体可能因吸收血液中的分解产物等因素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5℃,可持续数天。
肠道出血症状多样,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日常要注意保持健康饮食,避免食用过多辛辣、粗糙食物,减少对肠道黏膜的刺激。同时,积极治疗肠道基础疾病,定期体检,以便早发现问题并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