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易得肛周脓肿与解剖生理特点、免疫功能、肠道感染、局部损伤、先天性因素等有关。
1. 解剖生理特点:小儿肛管直肠部位的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其肛腺相对较发达,且肛腺开口较浅,容易受到粪便等刺激,导致肛腺管堵塞,进而引发肛周脓肿。同时,小儿的肛管直肠周围组织疏松,一旦发生感染,炎症容易扩散,形成脓肿。
2. 免疫功能: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抵抗力相对较弱,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不足。当外界细菌侵入肛管直肠周围组织时,小儿身体难以有效抵抗,容易引发感染,最终发展为肛周脓肿。
3. 肠道感染:小儿肠道功能较弱,容易因喂养不当等原因出现肠道感染。肠道内的细菌可通过肛腺开口进入肛腺,引起肛腺炎,炎症蔓延至肛周组织,就会形成脓肿。
4. 局部损伤:小儿活动时可能因意外导致肛周局部受到损伤,如擦伤、刺伤等。这些伤口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途径,细菌在局部繁殖,引发感染,进而发展成肛周脓肿。
5. 先天性因素:部分小儿存在先天性的肛管直肠畸形或其他发育异常,如肛瘘、肛窦炎等,这些先天性问题会增加肛周脓肿的发病几率。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小儿肛周卫生,勤换尿布,保持肛周清洁干爽。合理喂养,避免小儿出现腹泻或便秘。若发现小儿肛周有异常,如红肿、疼痛等,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