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的表现有便血、腹痛、休克、发热、腹部肿块等。
1.便血:便血是肠出血较为常见的表现,可为鲜红色血便,提示出血部位靠近肛门或出血速度较快;也可为暗红色血便,多表示出血部位相对较高或出血已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出血量较少时,粪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肉眼可见的血便,甚至呈喷射状出血。
2.腹痛:部分患者在肠出血时会伴有腹痛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疼痛部位多与出血部位相关。例如,小肠出血可能导致脐周疼痛,结肠出血可能引起下腹部疼痛。疼痛可能在出血前出现,也可能与出血同时发生。
3.休克:当肠出血量较大且未能及时控制时,可导致休克。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意识模糊等症状,这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障碍。
4.发热:肠出血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体温多在38℃左右,少数患者体温可超过38.5℃。发热原因可能与肠道内血液吸收、感染等因素有关。
5.腹部肿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肠道肿瘤、肠套叠等导致的肠出血,可能在腹部触及肿块。肿块的质地、大小、活动度等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腹部肿块的出现有助于判断肠出血的病因。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