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疖子和毛囊炎在病因、症状表现、病变范围、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1. 病因:火疖子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引起;毛囊炎通常是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毛囊所致,诱因多样,如皮肤损伤、多汗等。
2. 症状表现:火疖子初期为红色疼痛小结节,随后逐渐肿大,数日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脓栓,破溃后排出脓液;毛囊炎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有时顶部有白色脓疱,周围有红晕,伴有轻微疼痛或瘙痒。
3. 病变范围:火疖子病变范围较大,可累及毛囊及周围较广泛的组织;毛囊炎病变主要局限于毛囊口,范围较小。
4. 治疗方法:火疖子早期未化脓时,可外用鱼石脂软膏等促进炎症消退,化脓后多需切开引流;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可外用抗生素药膏,真菌感染引起的需使用抗真菌药物。
日常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摩擦皮肤,防止皮肤损伤。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勤换洗衣物。饮食上,减少辛辣、油腻、甜食的摄入。若出现皮肤问题,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用药和治疗,切不可自行挤压,以免加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