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肠镜后便血可能是肠道黏膜损伤、活检部位出血、原有肠道疾病加重、凝血功能异常、器械故障等原因。
1. 肠道黏膜损伤:在肠镜检查过程中,肠镜的插入和操作可能会对肠道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摩擦、挤压,导致黏膜破损出血。尤其是肠道较为敏感或存在炎症的患者,黏膜本身就比较脆弱,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出血量较少,大多可自行止血。
2. 活检部位出血:若在肠镜检查时取了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活检部位会形成创面,从而引发出血。这种出血一般在检查后不久出现,出血量因活检范围大小而异,有时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3. 原有肠道疾病加重:本身患有肠道溃疡、息肉、肿瘤等疾病,肠镜检查过程中可能刺激病变部位,导致病情加重,进而出现便血症状。比如肠道溃疡患者,检查时的刺激可能使溃疡面扩大、加深,引起出血。
4.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自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即使肠镜检查造成的损伤很轻微,也可能出现明显的便血情况,且出血不易止住。
5. 器械故障:极少数情况下,肠镜设备本身出现故障,如活检钳等器械在操作时出现异常,导致对肠道组织过度损伤,引发便血。
做完肠镜后若出现便血,不必过于惊慌。应密切观察便血的量、颜色、是否伴有腹痛等症状。如果便血持续不止或伴有严重腹痛等不适,需及时告知医生。同时,检查后要注意休息,短期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食用刺激性食物,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后续护理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