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药物影响、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等。
1. 情绪激动:当人处于极度紧张、焦虑、愤怒等强烈情绪状态时,体内的交感神经会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脏起搏点异常,从而引发早搏。比如,在重要考试、面试前,有些人会因过度紧张出现心慌、早搏的现象。
2. 剧烈运动:长时间高强度的剧烈运动,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心脏为了满足身体需求,会加快跳动频率,这可能扰乱心脏正常的节律,引发早搏。像马拉松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早搏情况。
3.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进而诱发早搏。例如,洋地黄类药物,若使用剂量不当或患者对药物敏感,就容易引发早搏。
4. 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会直接损害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得心脏节律出现异常,引发早搏。以冠心病为例,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心肌供血不足,就容易出现早搏症状。
5. 电解质紊乱:体内的电解质如钾、钠、氯、钙等对维持心脏正常的电生理活动至关重要。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位,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引发早搏。比如长期腹泻、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电解质的人,就可能因电解质失衡出现早搏。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情绪大起大落、适度运动。若发现早搏频繁出现或伴有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切不可自行判断或随意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