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黄疸退得慢可能与母乳性黄疸、喂养不足、肝脏酶活性低、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等有关。
1. 母乳性黄疸:母乳中含有某些物质,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比如其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分解结合胆红素,使其重新变成未结合胆红素,经肠道吸收入血,导致黄疸消退延迟。一般在出生后3-8天出现,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2. 喂养不足:若母乳喂养时宝宝摄入奶量不足,胎便排出延迟,会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导致黄疸加重且消退缓慢。宝宝因摄入不够,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排出受限,就会在体内积聚。
3. 肝脏酶活性低: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酶系统发育不完善,活性较低。而母乳喂养时,宝宝从母乳中获取的营养成分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负担相对加重,从而影响黄疸的消退速度。
4. 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母乳中的成分可能会促进肠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使得胆红素在肝脏和肠道之间的循环增多,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居高不下,黄疸难以快速消退。
当发现母乳喂养黄疸退得慢时,家长要注意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保证宝宝充足的奶量摄入,促进排便。若黄疸持续不消退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