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心血管疾病高发与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免疫系统变化、生活方式改变等有关。
1. 血管收缩:冬季气温较低,人体为了保持体温,血管会反射性收缩。血管收缩后,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增大,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流动,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血压波动:寒冷天气会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血压升高。而且冬季血压波动较大,忽高忽低的血压对血管壁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容易损伤血管内皮,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3. 血液黏稠度增加:冬天出汗相对减少,水分摄入如果不足,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后,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
4. 免疫系统变化:冬季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感染后,身体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5. 生活方式改变:冬季户外活动减少,运动量不足,身体新陈代谢减缓。同时,为了抵御寒冷,饮食上可能会摄入更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在冬天,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适当进行室内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如果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更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体检,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