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肛常见与多种情况有关,如腹压增加、盆底肌肉松弛、直肠黏膜下层松弛、内痔脱出、直肠息肉脱出等。
1. 腹压增加: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会使腹压持续升高,推动直肠向下移位导致脱肛。应积极治疗咳嗽、改善便秘,避免用力排便,必要时针对排尿困难进行相应治疗。
2. 盆底肌肉松弛:多见于老年人、多次分娩的女性,因盆底肌肉和筋膜组织薄弱,对直肠的支撑力下降。可进行盆底肌锻炼,如提肛运动,每天数次,每次收缩3秒后放松,重复进行。
3. 直肠黏膜下层松弛: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营养不良等可致直肠黏膜下层组织疏松,黏膜与肌层分离而脱出。需加强营养,适当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严重时可能需手术治疗。
4. 内痔脱出: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痔核增大,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有时难以回纳。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坐浴、涂抹药膏等,严重时需手术切除内痔。
5. 直肠息肉脱出:直肠内的息肉逐渐增大,排便时可随粪便脱出肛门。通常需要手术切除息肉,术后注意定期复查。
日常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若出现脱肛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