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眼皮长小颗粒可能是由脂肪粒、睑裂斑、汗管瘤、粟丘疹、睑板腺囊肿等原因引起。
1. 脂肪粒:通常是由于皮肤微小伤口在自我修复过程中生成的白色或米黄色小颗粒。多因皮肤过度去角质、使用过于油腻的护肤品,导致眼周皮肤新陈代谢受到影响,油脂分泌异常堆积形成。一般为单个或多个,大小相对一致,直径约1-2毫米,表面光滑,与周围皮肤边界清晰。
2. 睑裂斑:是一种向角膜表面生长的、与结膜相连的、球结膜隆起的、三角形的、球结膜结节。主要由长期的紫外线或光化学性暴露引起,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外观多呈球结膜下的、隆起的、三角形的、球结膜结节,三角形的底边朝向角膜,尖端指向眼球外侧。
3. 汗管瘤: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与内分泌、妊娠、月经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好发于女性下眼睑,表现为多个肤色、淡黄色或褐黄色半球形或扁平丘疹,直径1-3毫米,表面光滑,质地中等。
4. 粟丘疹: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多因皮肤外伤,如擦伤、搔抓等,导致皮肤在修复过程中形成白色或黄色小颗粒。常单个或多个出现,直径1-2毫米,顶尖圆,上覆极薄表皮,容易挤压出白色颗粒状内容物。
5. 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以往称霰粒肿。主要是由于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表现为眼睑皮下圆形肿块,大小不一,小至米粒、绿豆,大至黄豆、樱桃,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
日常要注意保持眼周皮肤清洁,选择合适的护肤品,避免过度用眼和揉眼。若小颗粒长时间不消失、变大、变红、疼痛或影响视力等,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