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容易发生脑中风与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血管痉挛、水分补充不足等有关。
1. 血压波动:夜间人体血压会出现自然的波动,通常会有所下降,但部分人血压波动较大,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都可能对脑血管造成冲击,导致血管破裂或堵塞,进而引发脑中风。
2. 血液黏稠度增加:夜间睡眠时,人体活动减少,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再加上长时间不饮水,水分通过呼吸、皮肤等途径散失,血液中的水分相对减少,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引发脑中风。
3. 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有此综合征的患者,夜间睡眠时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导致体内缺氧,这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同时还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使血栓形成,增加脑中风风险。
4. 血管痉挛:夜间人体的生理状态发生变化,一些因素可能诱发脑血管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若痉挛持续时间较长,就容易引发脑中风。
5. 水分补充不足:夜间睡眠期间,往往长时间不喝水,身体处于相对缺水状态,这会进一步加重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脑血管的正常运行。
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睡前适量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好病情,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降低夜间脑中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