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便时流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通常想了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上大便流血的原因:
1. 痔疮:这是便血常见原因之一。内痔通常以便血为主要症状,便血特点多为排便后点滴状或喷射状出血,颜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相混合。外痔在发生炎症、血栓形成时,可能出现疼痛伴便血。
2. 肛裂:多因长期便秘、粪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便血通常量较少,颜色鲜红,多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血迹,同时伴有排便时和排便后的剧烈疼痛。
3. 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炎症侵袭肠道黏膜,导致黏膜糜烂、溃疡,从而出现便血,常伴有腹痛、腹泻、黏液便等症状。
4. 肠道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直肠息肉,便血一般为鲜红色,量不多;恶性肿瘤如直肠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少量便血,随着病情进展,便血可能增多,还可能伴有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2.上大便流血的影响:
1. 贫血:长期慢性便血,会导致体内铁元素丢失,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心慌、气短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 感染:便血后如果局部卫生处理不当,容易滋生细菌,引发肛周感染,导致肛周脓肿、肛瘘等疾病,增加患者痛苦。
3. 延误病情:如果便血是由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引起,不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出现大便流血症状,不要自行盲目判断和用药。应及时就医,进行肛门指诊、结肠镜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