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打后发烧可能是疫苗反应、感染、过敏、个体差异、免疫紊乱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物理降温、药物治疗、观察护理等。
1. 疫苗反应:疫苗作为一种异体蛋白进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部分人可能因此出现发热症状。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 38.5℃以下,通常在接种疫苗后的 24 小时内出现,持续 1 - 2 天可自行缓解。可通过多喝温水、适当休息、用温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 38.5℃,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柴胡口服液等药物降温。
2. 感染:接种疫苗后身体抵抗力暂时下降,若不注意保暖或接触了病原体,容易引发感染导致发烧。比如着凉后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除发热外,可能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可自愈,注意休息、多喝水。若合并细菌感染,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分散片等药物治疗。
3. 过敏:少数人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接种后可能出现发热,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服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抗过敏药物,同时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4.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对疫苗的反应也有所差异。有些人本身身体素质较差,免疫系统相对敏感,接种疫苗后更容易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这种情况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睡眠,促进身体恢复。若发热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处理。
5. 免疫紊乱:极个别情况下,接种疫苗可能诱发机体免疫紊乱,进而出现发热症状。这种情况较为罕见,通常还会伴有其他复杂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针对性治疗。
疫苗接种后出现发烧情况不必过于惊慌,多数为正常反应。要密切关注体温及身体其他症状变化,适当休息、补充水分。若发烧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