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后长包常见原因有皮脂腺囊肿、淋巴结肿大、毛囊炎、疖肿、脂肪瘤等。
1. 皮脂腺囊肿:因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逐渐淤积形成。多呈圆形,表面光滑,与皮肤粘连,中央常见小黑点。小的囊肿可定期观察,若囊肿较大或反复感染,需手术切除。
2. 淋巴结肿大:常因头颈部炎症引起,如耳部、口腔等部位感染,表现为耳后可触及的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度好,有压痛。积极治疗原发病灶,炎症消退后肿大淋巴结多可缩小。
3. 毛囊炎:多由细菌感染毛囊所致,局部会出现红色丘疹,顶端有脓疱。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搔抓,可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
4. 疖肿:是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初起为红、肿、痛的小结节,后逐渐肿大。早期可热敷,涂抹鱼石脂软膏,成熟后可切开排脓。
5. 脂肪瘤:由脂肪过度增生积聚形成,为质地柔软、边界清晰的肿块。较小脂肪瘤且无症状可观察,较大或有压迫症状时手术切除。
日常要注意保持耳部及周围皮肤清洁卫生,避免过度挤压刺激耳部。若包块持续不消退、增大迅速、疼痛加剧等,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