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后发生气胸可能是针刺深度不当、患者自身肺部结构异常、针刺部位选择失误、操作手法不正确、针具质量问题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密切观察、胸腔闭式引流、药物治疗等。
1. 针刺深度不当:针刺过深穿透胸膜导致气胸,若气胸量少,可让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情况等,一般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若气胸量较大,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排出气体,促进肺复张。
2. 患者自身肺部结构异常:如患者存在肺大疱等肺部结构异常情况,针灸时易引发气胸。对于此类患者,除常规观察外,遵医嘱可使用头孢克肟胶囊预防感染、氨溴索片促进痰液排出、氨茶碱片缓解支气管痉挛,以利于病情恢复。
3. 针刺部位选择失误:错误选择靠近胸部等易引发气胸的部位针灸导致气胸。发生后要根据气胸严重程度处理,轻者保守治疗,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检查;重者需紧急处理,如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4. 操作手法不正确:如提插捻转幅度过大等导致气胸。应立即停止针灸操作,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若出现明显症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给予心理安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5. 针具质量问题:针具损坏、有裂缝等可能导致气体进入胸腔引发气胸。要及时更换合格针具,对已发生气胸者,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吸氧、必要时进行手术修补破损部位等。
针灸后发生气胸要及时处理,患者后续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咳嗽等增加胸腔压力的行为,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恢复情况,若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