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抽血鼓包常见原因有按压不当、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异常、穿刺技术问题、药物影响等。
1. 按压不当:抽血后按压时间不足、按压部位不准确或按压力度不够,血液会从穿刺点渗出到皮下形成鼓包。抽血后应使用棉球垂直按压穿刺部位5 - 10分钟,不要揉搓,确保按压位置准确。若已鼓包,24小时内冷敷,收缩血管减少渗出,24小时后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2. 血管弹性差:老年人、长期慢性病患者等血管弹性下降,抽血后血管不易收缩止血,易出现鼓包。平时可适当运动、合理饮食改善血管弹性。抽血后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出现鼓包同样先冷敷后热敷处理。
3. 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服用抗凝药物等导致凝血功能受影响,抽血后伤口不易止血形成鼓包。需就医检查凝血功能,调整药物。抽血后按压时间要更久,鼓包处理同前。
4. 穿刺技术问题:护士穿刺时未一次成功,反复进针或穿刺角度不当损伤血管壁,引起鼓包。若因穿刺技术问题鼓包,告知护士,后续按常规鼓包处理方法操作。
5.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会影响血管通透性或凝血机制,增加鼓包风险。如使用扩血管药物等。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必要时调整。鼓包后按常规处理。
日常抽血后要正确按压,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医护人员。若鼓包严重或长时间不消退,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