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等。
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当地有登革热疫情发生,存在被伊蚊叮咬的可能,这为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提示感染登革热病毒的风险。
2. 典型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可达39℃以上,部分患者伴有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等三痛症状,还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同时可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也可降低,部分患者血红蛋白下降,这些血液指标的变化有助于辅助诊断登革热。
4.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抗体,若IgM抗体阳性,对登革热近期感染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助于诊断。
5.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RT-PCR等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登革热病毒核酸,若结果为阳性,可明确诊断,且能早期快速诊断。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如使用蚊帐、蚊香,清理积水容器等,减少蚊虫滋生。若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争取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