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内有在丘陵、山区、森林等蜱虫生活地区的活动史,或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感染的可能途径,因为蜱虫是该综合征的主要传播媒介,在特定环境中活动增加了感染风险。
2.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同时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些症状的综合表现为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减少;血生化检查可能出现肝酶、肌酸激酶等升高;血清学检测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阳性,或核酸检测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酸阳性,这些实验室指标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4.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等检查可了解肺部等器官的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部炎症等表现,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受累范围。
5. 组织病理学检查:必要时进行皮肤、肝脏等组织活检,观察组织病理变化,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日常生活中,在蜱虫活跃季节尽量减少在草地、树林等蜱虫易生长的地方长时间坐卧或玩耍。若前往此类地区,要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脚。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严格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