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便后血常见情况有痔疮、肛裂、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1. 痔疮:多因久坐、久站、便秘等致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肿大。排便时易擦破静脉引起便血,血色鲜红,多在便时或便后点滴而下。改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多吃蔬果保持大便通畅,严重时手术治疗。
2. 肛裂:常因长期便秘、粪便干结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排便时疼痛剧烈,便后少量滴血,色鲜红。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柔软,局部涂抹药膏促进愈合,保守无效可手术。
3. 直肠息肉:由炎症刺激、遗传等因素引发,息肉表面黏膜较脆弱,排便时易受损出血,便血多为鲜红色,有时可伴有黏液。通过手术切除息肉,定期复查。
4. 溃疡性结肠炎:自身免疫、感染等因素诱发,肠道黏膜溃疡糜烂,便血常伴有黏液、腹痛、腹泻等症状。需药物控制炎症,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等,严重时手术。
5.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肠道黏膜出现炎症、溃疡,导致便血,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使用抗生素治疗,注意饮食卫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日常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久坐,保持大便通畅。出现便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