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病变部位、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1. 发病原因:周围性面瘫常由面神经炎、耳部疾病、外伤等导致面神经受损引起;中枢性面瘫多因脑血管病、脑部肿瘤、脑外伤等脑部病变累及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的神经通路所致 。
2. 临床表现:周围性面瘫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如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等,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中枢性面瘫主要是对侧下部面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而上部面肌额肌、眼轮匝肌等功能基本正常。
3. 病变部位:周围性面瘫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及面神经;中枢性面瘫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
4. 治疗方法:周围性面瘫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配合针灸、理疗等;中枢性面瘫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脑血管病等,同时可给予康复训练促进面部功能恢复。
日常需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面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利于身体恢复。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进行康复训练等,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