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的动物间传播方式有直接接触、咬伤或抓伤、呼吸道传播、媒介传播、胎盘传播等。
1. 直接接触:猴痘病毒可通过动物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传播,如相互摩擦、舔舐等行为。当健康动物与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直接接触时,病毒能够从感染动物的皮肤损伤处、黏膜等部位传播到健康动物身上,进而引发感染。
2. 咬伤或抓伤:在动物的争斗、求偶等活动中,若一方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其通过咬伤或抓伤其他动物,会使病毒随着唾液或血液进入被攻击动物体内,导致被攻击动物感染猴痘病毒。
3. 呼吸道传播: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在呼吸、咳嗽、打喷嚏时,会排出带有病毒的飞沫。周围的其他动物吸入这些含有病毒的飞沫后,就有可能感染猴痘病毒,这种传播方式在动物密集的环境中较为容易发生。
4. 媒介传播:一些昆虫等媒介可能成为猴痘病毒的传播载体。例如某些吸血昆虫叮咬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后,再叮咬其他健康动物,病毒就可能随之传播到健康动物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过程。
5. 胎盘传播:怀孕的动物若感染猴痘病毒,病毒有可能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导致胎儿在母体内就感染猴痘病毒,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传播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可能接触到野生动物的人员,如动物研究人员、动物园工作人员等,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患病动物。若发现动物有疑似猴痘症状,应及时联系专业人员处理,切不可自行处置,必要时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