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疗涉及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等。
1. 流行病学:主要分布于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地区,蜱虫是主要传播媒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多在5-10月,人群普遍易感,从事农林牧等职业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2.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等,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等,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阳性,核酸检测可发现病毒核酸。
4. 诊断:依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有明确蜱虫叮咬史或流行区居住、工作史,结合发热等症状及相关实验室异常可诊断。
5. 治疗: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降温、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有出血倾向者给予相应止血治疗。
日常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虫易生长的地方长时间坐卧或玩耍,如需进入,要做好防护,穿长袖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脚。若发现被蜱虫叮咬,不要自行强行拔除,应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以便尽早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