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脑性瘫痪症状包括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智力及语言障碍等。
1. 运动发育迟缓:正常孩子在特定月龄会达到相应运动里程碑,如3个月左右能抬头、6个月左右能独坐等。而脑瘫患儿往往运动发育明显落后,抬头、翻身、坐立、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及抓握等精细运动发展均延迟,可能到1岁还不能独坐,2岁不能独走。
2. 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常出现各种异常姿势,如头偏向一侧、角弓反张姿势,即头背屈、身体呈弓形;站立时足尖着地、剪刀步,双腿交叉呈剪刀状;坐位时可能呈W形坐姿等,这些异常姿势会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和运动功能发展。
3. 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时,肢体僵硬,活动时阻力大,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张力降低时,肢体松软,活动过度,缺乏正常的肌肉紧张度,难以维持正常姿势和运动控制。
4. 反射异常:正常小儿出生后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随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同时还可能出现一些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
5. 智力及语言障碍:部分脑瘫患儿伴有智力发育迟缓,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低于同龄人。语言方面,可能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说话晚、发音不清、表达困难等问题,影响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诊断。确诊后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训练、作业治疗等,帮助孩子最大程度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