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与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痛在发病原因、疼痛特点、伴随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1. 发病原因:骨质疏松症多因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营养缺乏等导致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等,致使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组织。
2. 疼痛特点:骨质疏松症的腰痛通常为弥漫性,无明显压痛点,疼痛在翻身、起坐及长时间行走后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的腰痛多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有明确的压痛点,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动作可使疼痛加剧。
3. 伴随症状:骨质疏松症可能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严重时可发生脆性骨折;腰椎间盘突出除腰痛及下肢症状外,还可能出现下肢肌力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受压表现。
4. 影像学表现:骨质疏松症在X线、骨密度检查等影像学检查中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等;腰椎间盘突出通过CT、MRI等检查可发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及对神经的压迫情况。
5. 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以补充钙剂、维生素D,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治疗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日常要重视骨骼健康,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和损伤。出现腰痛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或采取不恰当的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