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发热、食欲不振、腹泻、过敏反应等。
1. 局部红肿:接种部位可能出现轻微红肿,这是身体对疫苗的正常免疫反应。一般红肿范围较小,程度较轻,通常在接种后的1 - 2天内出现,多数情况下会在几天内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2. 发热:部分儿童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8.5℃以下。发热通常在接种后的1 - 2天内出现,持续1 - 2天。此时可通过适当多喝水、物理降温等方式缓解,若体温超过38.5℃或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需及时就医。
3. 食欲不振:有些孩子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这是身体在免疫反应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一般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短,家长可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次喂食,随着身体恢复,食欲通常会逐渐恢复正常。
4. 腹泻:少数儿童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腹泻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质地可能变稀。腹泻程度一般不严重,只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通常在几天内会自行好转。若腹泻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5. 过敏反应: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急促等。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必须立即就医进行紧急处理。
接种手足口疫苗后,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若出现异常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