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和急性盆腔炎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情程度、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1. 发病原因:急性盆腔炎多因经期卫生不良、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等,病原体迅速入侵引发炎症;慢性盆腔炎常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病情迁延所致,也可因患者体质较差,病原体长期潜伏引发。
2. 症状表现:急性盆腔炎起病急,症状明显,有下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性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质稠色黄,可伴有异味,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慢性盆腔炎症状相对较轻,一般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有月经异常、白带增多等症状。
3. 病情程度:急性盆腔炎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盆腔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慢性盆腔炎病情较为隐匿,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长期炎症刺激还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引发不孕、宫外孕等问题。
4. 治疗方法:急性盆腔炎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必要时需手术治疗;慢性盆腔炎治疗较为复杂,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盆腔粘连松解术等,治疗周期较长。
日常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经期要使用合格卫生用品,避免性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妇科疾病,定期体检,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