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分为真菌性和细菌性,在病因、症状、检查、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1.病因:真菌性外耳道炎主要由真菌感染引发,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耳部进水等导致外耳道内环境改变,利于真菌滋生;细菌性外耳道炎多因细菌感染,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污水进入等易诱发细菌侵入。
2.症状: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常感觉耳部瘙痒明显,有时有闷胀感,耳内分泌物多为白色、灰色或黄色块状;细菌性外耳道炎主要症状是耳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可影响睡眠,分泌物多为脓性。
3.检查:真菌性外耳道炎在耳镜检查下,可见外耳道内有菌丝、菌膜等真菌样物;细菌性外耳道炎耳镜下表现为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附着。
4.治疗方法:真菌性外耳道炎以抗真菌治疗为主,可使用抗真菌滴耳液,如氟康唑滴耳液,严重时可能需口服抗真菌药物;细菌性外耳道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病情较重者需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
日常要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频繁挖耳,游泳或洗澡后及时清理外耳道积水。若耳部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用药和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