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与心肌梗死在概念含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方面存在不同。
1. 概念含义:心肌梗塞是心肌由于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本质相近,但心肌梗死表述更强调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的关联。
2. 病因病理:心肌梗塞主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堵塞血管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梗死除粥样硬化因素外,还可能由冠状动脉痉挛、栓塞等引发,病理过程涉及心肌细胞从缺血到不可逆损伤的动态变化。
3. 临床表现:两者都有胸痛症状,心肌梗塞胸痛程度不一,可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心肌梗死胸痛更剧烈,持续时间长,常伴有濒死感,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4. 诊断方法:心肌梗塞诊断依靠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心肌梗死诊断除上述外,还需结合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以更准确判断血管病变情况。
5. 治疗手段:心肌梗塞治疗包括药物溶栓、抗凝等;心肌梗死治疗在药物基础上,多需紧急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血运重建治疗。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若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检查诊断,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