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的症状包括皮肤巩膜黄染、发热、贫血、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
1. 皮肤巩膜黄染:这是溶血性黄疸最明显的症状,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使皮肤和巩膜呈现黄色。一般黄疸程度与溶血的严重程度相关,溶血越严重,黄疸越明显。
2.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因为溶血过程中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进而出现发热,发热程度不一,可高可低。
3. 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骨髓造血一时无法充分代偿,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引发贫血。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一系列贫血相关症状。
4. 血红蛋白尿:大量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经过代谢后通过肾脏排出,使尿液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这是溶血性黄疸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
5. 肝脾肿大:长期慢性溶血可导致肝脏和脾脏负担加重,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从而引起肝脾肿大,通过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可发现。
日常生活中,溶血性黄疸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防止感染,因为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溶血。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身体能尽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