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与应激性溃疡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内镜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上存在不同。
1.病因:消化性溃疡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引起;应激性溃疡常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引发。
2.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自身消化所致;应激性溃疡是在应激状态下,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黏液分泌减少,黏膜屏障功能破坏而发病。
3.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主要症状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应激性溃疡通常在严重应激原发生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上消化道出血,多为呕血和黑便,一般无明显的腹痛等前驱症状。
4.内镜表现:消化性溃疡内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灶,边缘整齐,底部平整,可覆盖白苔或黄苔;应激性溃疡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多发性糜烂、浅溃疡,大小不等,散在分布,可融合成片。
5.治疗方法:消化性溃疡治疗主要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应激性溃疡治疗重点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应激因素,同时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胃黏膜保护剂等预防和治疗出血。
日常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若患有可能引发应激性溃疡的基础疾病,应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