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肾炎在症状表现、发病机制、肾脏受累情况、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
1. 症状表现:过敏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可伴有腹痛、关节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过敏性紫癜肾炎在皮肤紫癜基础上,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等肾脏受累表现。
2. 发病机制:过敏性紫癜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紫癜;过敏性紫癜肾炎是在过敏性紫癜基础上,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肾脏免疫炎症反应。
3. 肾脏受累情况:过敏性紫癜部分患者可无肾脏受累,即便有肾脏受累症状也相对较轻;过敏性紫癜肾炎则以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肾脏病变程度不一,严重者可发展为肾衰竭。
4. 治疗方法:过敏性紫癜主要采用抗过敏、改善血管通透性等药物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除上述治疗外,还需根据肾脏病变情况,加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5. 预后情况:多数过敏性紫癜患者预后良好,一般在数周内可恢复;过敏性紫癜肾炎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可临床治愈,部分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可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日常需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饮食上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