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因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水平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发的疾病,症状有关节疼痛等,治疗包括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等。
一、痛风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异常和肾脏排泄功能障碍。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身体无法及时代谢,会使尿酸生成增加。自身嘌呤代谢紊乱,如某些酶的缺陷,也会导致尿酸产生过多。肾脏疾病或其他影响肾脏功能的因素,会使尿酸排泄减少,从而在体内蓄积。
2.痛风的症状:急性发作期,多在夜间突然起病,单个关节剧痛,常见于大脚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脚踝、膝关节等。关节局部红肿、发热、压痛明显,活动受限。间歇期症状可自行缓解,关节恢复正常,但尿酸仍处于较高水平。慢性期,尿酸盐结晶长期沉积,可形成痛风石,多在关节周围、耳廓等部位,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还可能损害肾脏,引发肾功能不全。
3.痛风的治疗:药物治疗方面,急性发作期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缓解疼痛炎症;间歇期和慢性期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生成,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生活方式调整很关键,要控制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戒烟限酒,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定期监测血尿酸。
痛风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复查血尿酸、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坚持控制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发作和并发症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