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是身体对多种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会出现多种不适表现,也有多种治疗方式。
一、发烧的表现:
1. 体温升高:这是发烧最直接的表现,腋下体温超过37℃,口腔体温超过37.3℃,直肠体温超过37.6℃ ,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可分为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41℃以上。
2. 皮肤变化:发烧时皮肤血管扩张,面色可能会发红,皮肤摸起来发烫。在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可能会出现畏寒、寒战,皮肤苍白、起鸡皮疙瘩。
3. 全身症状:常伴有乏力、疲倦,身体肌肉酸痛,尤其是四肢、腰背等部位。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4. 呼吸系统:可出现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呼吸道感染。
5.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影响胃肠正常消化功能。
2.发烧的治疗方式:
1. 物理降温:适用于低热情况。用湿毛巾敷额头,每15-20分钟更换一次;或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也可使用退热贴。
2. 药物治疗: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可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按说明书或遵医嘱服用。针对引起发烧的病因,如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
3. 饮食调节:发烧时身体消耗大,需补充营养和水分。多喝温水,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米粥、面条、新鲜果蔬等。
4. 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恢复,有利于病情好转。
发烧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高烧不退、伴有严重头痛、呼吸困难、抽搐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不可自行随意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