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是身体对多种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会伴随多种不适症状,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发烧症状:发烧时体温会升高,腋下体温超过 37.3℃可视为发烧,根据体温高低分为低热37.3℃ - 38℃、中度热38.1℃ - 39℃、高热39.1℃ - 40℃和超高热41℃以上。同时常伴有畏寒、寒战,身体感觉寒冷甚至不由自主颤抖。还会出现头痛,因体温升高导致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力变化引起。肌肉酸痛也较为常见,发烧时身体代谢加快,无氧呼吸增加,产生乳酸堆积,致使肌肉酸痛。可能有乏力、疲倦感,身体能量消耗增加,各器官功能受影响,使人感到虚弱、精神不振,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2.发烧治疗:对于低热,一般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湿毛巾敷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也可用退热贴贴于额头。中度热及以上,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可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按说明书或遵医嘱服用。针对引起发烧的病因进行治疗很关键,若是病毒感染,多数有自限性,可适当使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则需使用敏感抗生素;其他如支原体感染等,也需对应使用阿奇霉素等药物治疗。
发烧时要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身体恢复。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因发烧出汗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果。若发烧持续时间长、体温过高或伴随严重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