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其症状多样,治疗方法因病情而异。
一、肠梗阻的症状:
1. 腹痛: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较为剧烈,发作时患者常辗转不安。这是由于肠管强烈蠕动试图克服梗阻所致。
2.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后期若梗阻部位较低,呕吐物可呈胆汁样甚至粪样物质。
3. 腹胀:梗阻发生后,肠腔内气体和液体无法正常排出,积聚导致腹胀。一般梗阻部位越低,腹胀越明显。
4.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会停止肛门排气和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能仍有少量气体和粪便排出。
2.肠梗阻的治疗:
1.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等。包括胃肠减压,通过插入胃管,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抗感染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肠道细菌感染;还可采用中医中药、针灸等方法促进肠道蠕动恢复。
2. 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等。手术方式包括解除梗阻原因,如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术等;肠切除吻合术,切除病变肠段后进行吻合;短路手术,当无法切除梗阻部位时,可将梗阻近端和远端肠管进行吻合,使肠内容物绕过梗阻部位。
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是否缓解,有无发热、便血等异常情况。按要求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 X 线、CT 等,以评估治疗效果。饮食方面,在病情未完全恢复前,需遵循禁食或流食、半流食的原则,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