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的副作用包括穿刺部位出血、感染、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器官功能损害等。
1. 穿刺部位出血:介入治疗需通过穿刺血管将导管等器械送入体内,穿刺部位可能出现出血、血肿情况。尤其是凝血功能异常或术后未有效压迫止血时,出血风险会增加,轻微的仅表现为局部皮肤淤血,严重的可能形成较大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和血管。
2. 感染:穿刺操作破坏了皮肤的完整性,若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感染可局限于穿刺部位,表现为红肿、疼痛、渗液,也可能扩散至全身,引起发热、寒战等全身性感染症状。
3. 造影剂过敏:介入治疗中常使用造影剂来辅助观察血管和组织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对造影剂过敏。轻度过敏反应有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严重过敏反应可导致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4. 血管损伤:在导管插入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如血管内膜撕裂、血管穿孔等。这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相应区域缺血,引发疼痛、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
5. 器官功能损害:介入治疗针对特定器官进行操作时,可能因操作不当或栓塞剂误栓等,影响器官正常功能。例如肝脏介入治疗可能损害肝功能,肾脏介入治疗可能影响肾功能。
介入治疗后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外力碰撞。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若出现异常症状,如发热、穿刺部位疼痛加剧等,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