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为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一、基孔肯雅热的原因:基孔肯雅热病毒是病原体,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带病毒的蚊子叮咬人时,病毒会注入人体,进而在体内复制、扩散,引发疾病。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气候适宜蚊子滋生繁殖,病毒传播风险更高。前往流行区旅行、居住,或当地卫生条件差、防蚊措施不到位等因素,都增加了感染几率。
2.基孔肯雅热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一般治疗方面,患者需卧床休息,补充足够水分及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热时,体温在 38.5℃及以上,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关节疼痛明显者,可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若出现严重关节疼痛、肿胀,影响活动,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已经出现出血症状的患者,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并给予相应止血治疗。
治疗期间,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要做好防蚊隔离措施,避免再次被蚊子叮咬,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关节疼痛程度、有无新症状出现等,若病情加重或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