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和直肠脱垂在概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
1. 概念:脱肛通常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从肛门脱出;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直肠黏膜下移为黏膜脱垂,直肠全层下移为完全脱垂。
2. 发病原因:脱肛多因小儿发育不全、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等致盆底组织松弛,或长期腹压增加如便秘、腹泻、排尿困难等引发;直肠脱垂除上述因素外,还与解剖因素有关,如骶骨弯曲度未形成、直肠前陷凹腹膜反折过低等。
3. 临床表现:脱肛初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病情进展,脱出物需用手推回甚至长期脱出在外;直肠脱垂黏膜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肿物,排便后脱出,完全脱垂呈宝塔样或球形,表面为直肠黏膜,有同心环状皱襞。
4. 治疗方法:脱肛病情较轻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改善排便习惯、进行盆底肌锻炼等,严重时需手术;直肠脱垂幼儿多采用保守治疗,成人黏膜脱垂可注射硬化剂,完全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
日常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久蹲久坐,积极治疗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增加腹压的疾病。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治疗。